xianpengwang

微信公众号:自我的成长(growourselves),依托专业人士,提供心理成长和能力增长的干货;一切与成长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一切与能力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

把握人生(杂感)

 

·能做一个称职的因而收入可观的高中教师,干一辈子也情愿。

·如果“称职”不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干劲自然会慢慢被消磨完。

·“称职”与否,需要有客观的可度量的标准,但这属于管理者的职责范围。

·个人以为,所有使人优秀的习惯中,“自动自发”是最重要的。

·因而,培养学生“自动自发”的习惯应该包含在“校本课程”内。

·时代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变了,教师也没有权力要求学生必须如何了,因此,称职的教师应该是了解学生并能够指出“如果你想……你最好……你可以……”的教师。

·根据现代职业分工专业化的原则,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一般不授课,这是合理的安排,但是,更多的不属于心理辅导范畴的心理问题由谁解决?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教师在讲台上朗诵感人事迹,学生在下面起哄,对那些感人事迹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是谁的错?

·我想,让学生懂得“利己必先利他,利他皆为利己”的道理利大于弊。

·加强“人文社科领域”的建设,具体实施应该是“社科——人文”,“社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则将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的最佳策略转化为文学、影视、品德修养课程等内容传达给受众。

·如果说“社科”是沟通人文与科学的桥梁,那么,经济学无疑是这座桥梁的中坚部分。在分析问题时,经济学应该采用科学方法,一切都可以分析,一切都当作资源来研究,而在做政策建议时,经济学家应该充分考虑“非理性力量”的存在。

·中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被不良信息感染,但是,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富有正义感的群体。

·利己必先利他,利他皆为利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者说的太直白,让人不由得不自觉羞愧,但后者呢?为什么八十年代中晚期“潘晓来信”里那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能够引起全国数百万读者的注意?因为现实中常常是“我为人人,人人不为我”。理想的社会关系一旦破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学生顿时陷入迷茫困惑之中。这个问题我们逃避了二十多年,到了该去正视它的时候了。“我为人人”在根本上仍然是“为我”,“人人为我”是理想状态,“我为人人”是为了追求这种状态,一时无法实现也不必灰心丧气,更不必认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一直是老样子,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遭遇罢了。

·反复强调“利己”,为的是使自己坚定地去实践“我为人人”。

·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前半句属道德命题。

·新时代的序幕向来由新的道德体系问世来打开,在此之前,永远是新时代的酝酿期。

·体悟人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要的是完成特定人生阶段必须肩负起的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