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pengwang

微信公众号:自我的成长(growourselves),依托专业人士,提供心理成长和能力增长的干货;一切与成长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一切与能力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

软格教育及其理论体系

 

问:什么是软格教育?

答:我准备以毕生精力去发展和实践的一个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

问:目标远大,但那究竟是什么呢?

答:前面已经说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将适应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本领传授给下一代”。软格教育的目标是研究并找到实现这一基本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问:每个人都有适应的本领,不适应社会的毕竟是少数,有什么值得研究的?

答:适应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适应方式代表不同的本领,有些本领很难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授,而这些本领恰恰是我们最想获得的那一类,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他认为许多人都对环境的适应都维持在“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的保健水平上,既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只是差不多,凑合着过得去。为什么呢?因为缺乏激励。也就是说,适应是一种平衡,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多数人都会因为缺乏激励而采取低水平的适应。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养成一种适应环境的本领,如果这种本领属于低水平适应,我们将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要知道,当低水平适应状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一个人的适应状态将很难改变。软格教育主要研究如何让人从低适应水平过渡到高适应水平,而不研究如何让不适应的人能够适应。换句话说,适应的不好可以教育,不适应则需要治疗。

问:适应有高低之分,那么什么样算高水平的适应,什么算低水平的适应呢?

答:高低只是相对个人发展潜能而言,发展潜能较小,说明达到了高水平的适应,发展潜能较大,说明适应水平较低。

问:说到这里,我有一个藏了很久的疑问,既然是潜能,如何判断大小?

答: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借鉴物理学关于能量转化的知识。在物理学里面,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其中势能通常蕴藏在静止状态中,是潜在的。同样在物理学里,电磁能也有势能,不过那是指场的势能。我们说一个人具有发展潜能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假如更换心理场而能使一个人实现更高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发展潜能。

问:什么是心理场?还有,发展潜能究竟如何计算?

答:心理场应该是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 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序)

人的行为受地理环境调节,也受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的调节,而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人的发展潜能是指潜在的势能,但这种势能指的是行为势能而不是心理势能,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发展潜能指的是当改变原有较低势能的心理场后所能带来的行为势能的变化。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行为,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场,即知觉现实的观念的不同,当心理场改变后,行为环境也就发生改变。单就事件或任务的完成来看,不同的行为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如果改变心理场可以让一个人的行为趋于优化,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发展潜能。

衡量发展潜能要考虑两个内在因素两个外在因素,两个内在因素分别是改变心理场的难易程度和心理场改变带来的行为绩效的大小,两个外在因素分别是指行为主体的知识库(包括阅历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力。因为现代科学是实验科学,而实验科学要求有参照组消除可能的干扰量,所以科学工作者常这样的句式进行论述“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为了使发展潜能这个概念变得更加科学,我们也必须做同样的努力。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商值关系来表述发展潜能,即,记改变行为主体心理场需要做的功为p,记心理场改变带来的行为绩效为b,记发展潜能为d,那么就有这样的关系式:d=b/p。如果记行为主体的知识库为k,记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力为i,那么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函数关系:b=f(i),p=g(k)。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将函数关系具体化。

问:能不能说的更直观一些?

答:我们可以将事业成就比作高山,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心理场势能较低的情况下心物平衡即适应状态位于山脚,心理场势能较高的情况下心物平衡位于山腰或山顶,后者比前者势能更大,两者之差就是发展潜能。

问:等一等,刚才还是商值,现在怎么成了差值?

答:使用差值的情况忽略了行为绩效这个因素。记住,改变心理场等于改变了适应策略,但适应策略改变不会立即带来适应状态的改变,这中间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艰难的心物协调过程。用差值衡量的发展潜能更具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更强调行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要行为主体的心理场改变了,行为绩效必定会发生变化,大小可以不考虑。

问:怎么可以不考虑呢?如果改变心理场不能带来成功,为什么要改变?

答:可以这样理解,有些人改变心理场不是为了增加行为绩效,而是为了增加自我效用值或者说自我满足感,对于他们来说,行为绩效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在这里不妨指出一个有趣现象,能够参加那些励志成功大师集训的人恩格尔系数都比较低,他们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心理场,相较而言,那些没有财力参加这些集训的人更加关注行为绩效的改变,所以他们反而不容易改变自己的心理场。换句话说,穷人捂钱袋子的手更加有力,他们更看重实际效果,对于那些“虚”的东西总是心存警惕,不愿用货币进行交换。但是,这并不是说穷人不需要“虚”的东西,他们很愿意相信存在鬼神,而且鬼神是靠几注香和几片诚心就能够感动的。

问: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且还要支付那么高的费用,换做是我,也会宁愿烧香磕头而不愿去学习。

答:记得我小时候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稍微长大些的时候又流行这样一句话“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再后来类似的话就听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开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取消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分配制度。中国从1994年开始就不再由政府负责大学生就业分配问题,不过那个时候大学生仍然供不应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冲击很大,加上国企改革带来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到了2005年前后,政府不得不公开提出大学生问题。转眼几年时间过去,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宣传的重点是“转变就业观念”,然而,对于那些希望读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宣传非常苍白无力。知识无用的观念再一次弥漫。知识没有用吗?当然不是。不是知识没有用,是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没有用。的确有人因此而不读大学,但显然是一种短视行为。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早已启动,大学生就业压力会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有人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灰心丧气,没有任何斗志,这显然也是不智的做法。知识非但有用,而且有大用,如果认定“知识无用”而不求上进只会害苦自己。

问:是这样吗?什么知识有用有大用呢?

答:关于适应、发展潜能、心理场的知识。

问:是这样吗?你现在一定攀上事业高峰了,否则,你怎么能够断言这些知识有用?

答:所有缺少自我价值的人都会反复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否已经有足够的资格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如果他们不能异常坚定地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已经有足够的资格”,他们将无法有效行动。很不幸的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非常幸运的是,我掌握了足够多的有用知识,我有把握改变自己。我想,这些知识对于所有缺少自我价值的人都非常有用。

问:什么叫做缺少自我价值?

答: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这种状态就叫做缺少自我价值。

问:为什么会这样?

答:这是因为多数人的心理场都很微弱,极易受到干扰。

问:前面说心理场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那么你的意思是说,因为多数人的观念都不牢固,容易被外人左右,所以他们缺少自我价值?如果这样说,拥有自我价值的岂不都是一些固执的家伙?

答:曾任英特尔CEO的葛罗夫写过一本题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在他看来,只有那些敢于坚持己见能够特立独行的人才能够成功。偏执与固执有一点细微区别,前者着重于“偏”,即与多数不同,后者着重于“固”,即保持不变,两者虽然都有较强的心理场,却与自我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心理场弱是缺少自我价值的充分条件,但心理场强并不是拥有自我价值的充分条件。自我价值,顾名思义,是指有关自我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观念,“我是个笨蛋,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我们能够说这个人拥有自我价值吗?

问:也就是说,拥有积极向上的关于自我的价值观,并且拥有非常强大的心理场,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才算拥有自我价值?

答:非常正确。

问:“关于自我的价值观”也是观念,与心理场什么关系?

答:心理场以自我为核心。对于每个人来说“自我”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即便他们没有意识到,——为了使“自我”不受侵犯,我们会设置多道防线,距离最近的防线由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构成,然后是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和条件反射,再往外就是心理场了。

问:“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指的是什么?

答:一个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包括:渴望扮演的角色,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的满意度。前面说过,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社会,不过水平有高有低。决定一个人适应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个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单独以发展潜能的大小衡量一个人的适应水平并不全面,因为发展潜能是针对人的社会成就而言的,没有考虑人的感受。事业成功而家庭不幸福并不是罕见现象,能够适应社会却不能适应家庭算不算高水平的适应?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函数来量化“适应水平”这个概念。记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为A(adjust),记这个人最理想的适应状态为a,记这个人的发展潜能为d,我们可以有A=a-d的关系式。一个人最理想的适应状态(a)包括两部分,即事业成就(e)和婚姻家庭(h),它们之间同样存在某种函数关系。

问:“关于自我的价值观”与“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有什么不一样?

答: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会形成一个类似辐射场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关于自我能力的观念,即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大小的观念,两者共同构成关于自我的价值观。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可以称为“自我意象”,关于自我的价值观就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以自我意象为核心,以关于自我能力的观念为主体。

问:是不是拥有自我价值就一定能成功?

答: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拥有自我价值后不但要增强心理场,丰富知识库,而且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策略,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自我价值、心理场、知识库、实践策略,这四个因素共同构成软格教育的理论体系。

问:软格教育的理论体系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答:最大优势是系统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非常了不起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路决定出路,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方法,好本领来自好观念,态度决定一切,每天进步一点点,重要的事情先做,向有经验的专家求教,——这些道理都不难明白,然而,读者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社会,热血澎湃满怀激情却不知道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不到,于是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起而行之,只能将励志成功书籍当作消遣读物而不能用作实践指南。有效的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软格教育系统性的第一个表现是层次分明,既有关于社会人生的一般原理,也有个人角度的观察案例,还有具体学科知识的原理、历史演变及学习方法。软格教育系统性的第二个表现是结构分明。以《不一样的感觉》为例,这本书介绍关于社会人生的一般原理,其中“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核心,是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关键,“心理场”包括自我价值、认知能力及BVR(信念、价值观、规则系统),自我价值和BVR以认知能力为基础发展成型,认知能力的发展以自我价值为原则和动力,“知识库”包括心理场的知识和环境的知识,个人的心理场最初由环境决定,但通过借助其他人的心理场可以改变环境,“实践策略”讲述人与环境的互动技巧。这四个部分可以看作以“自我”为核心且存在直感、反馈通道的四个同心圆。

问: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感觉。知识可以让我们醒觉,我们通过学习有关自我价值、心理场、知识库、实践策略的知识醒悟到我们欠缺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不进行调节适应,不身体力行我们得到的道理,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成功。仅仅明白远远不够,我们必须通过体验训练让自己获得真实的成功的感觉,然后渐渐淡忘这种感觉,让成功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了。

问:最后一个问题,你最理想的适应状态是什么?

答:我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够培养出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因为这是最能带给我满足感的事情。我希望我能够找到一套每个普通人都能够掌握的非常有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我希望超越托尼·巴赞(亦译博赞或布赞),超越戴尔·卡耐基,超越安东尼·罗宾。哈哈,——这是心虚或得意的表示——真的很狂妄呢。这些距离现状太遥远了,我只是刚刚找到可以实现的路径。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这本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