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pengwang

微信公众号:自我的成长(growourselves),依托专业人士,提供心理成长和能力增长的干货;一切与成长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一切与能力有关的有趣且实用的内容。

重新认识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朱光潜先生认为这句话批评了一些哲学家自以为是的理性,这些人用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不考虑别人如何从这种解释中获得感性的能够转化为行动的认识。若对朱先生的见解做一点延伸,马克思的批评可以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教师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样说对教师们未必公平,因为中国教育的现状是在人们习惯于政府主导一切的情况下历史地形成的,但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世界”是个过于笼统的称呼,解释也好,改变也罢,立足点只能是个人的世界。不过,对于个人来说,世界观太遥远,人生观太矫情,价值观太隐蔽,所以他或她在上学到的只能是空洞枯燥的知识而非那劳什子的安身立命的学问。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这样的问题仍然太笼统,不妨从日愈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说起。

班级制教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对大批量合规格人才的需要,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关于高等教育方向的争辩却得出这样的结论:育人而非制器。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很大一部分是被这种指导思想所误。高等教育究竟“育”样的人?“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则“育人”,“相隔相离”则“制器”。说得多么美好啊,可惜市场需要的是“器”不是“人”,是“合规格”的“人财”而不是习惯于纸上谈兵的人才。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老关于培养通才的建议并不适合大规模来搞,只有那些淡泊宁静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通才,现实中更普遍地存在的是那种一朝成名到处都是专家的“著名学者”。“成名须趁早”,青春不我待,公平持正的言论总是被代表某一利益团体的偏激淹没,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相融在哪里?

想要融合科学与人文,需要先明白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物理主义相近,与还原主义、操作主义相关,指的是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进行解释并进而实现对现象的控制的一种观点。还原主义是指将事物在时间轴上位置向前推移,然后重演事物变化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人类大脑如何从植物脑演进出动物脑然后发展出皮质层,比如人的相貌从古至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这样变化,比如语言如何从无到有并发展为现在的形式,比如社会秩序如何形成各种文化如何传播以及内在动力是什么。操作主义是指控制某些外在条件的情况下对事物的演进或变化过程进行操作的思维方式,比如经济学里的各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均衡的取得,比如统计学和计量学中相关性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应用,比如物理化学生物机电等学科的实验,等等。这些都是理性思维的应用结果。什么是人文主义呢?相对来言,可以称之为非理性思维的应用成果。通俗地解释,人文主义相当于艺术主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量子力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科学的力量就已经渗透到了人文领域,随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显示了科技无与伦比的力量,但是,当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便捷的时候,人们却高呼“人文”的回归,为什么?科技力量太强大,人显得太渺小,人的自尊人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单向度的人》《逃避自由》。用控制论的观点解释,科技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但人们害怕思考,需要归宿,种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熵增,为了抵消这种无秩序的力量,一切感官享乐都会被起用,并美其名曰“文化”,只要给出一个原因,一个答案,人们便会安静下来,在时间的长河中缓慢地老去。美国够发达吧?占星术、风水堪舆、外星人、特异功能等“伪科学”大有市场。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方舟子这个“反伪斗士”受到的攻击让人看了都心惊胆战。幸亏他在美国。人们宁愿相信一厢情愿的模糊不清的命运指示,而对人工智能的可控的模糊技术视而不见,这就是人文主义。

科学与人文的相通是科学解释人文,而非相反。科学与人文的相融是多数情况下奉行科学主义少数情况享受人文主义。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多于科学思考方法的训练,怎么能够实现“育人”的目标呢?

象牙塔内的一切即便再无序也显得秩序井然,一旦踏入社会,我们才赫然发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所谓人情世故,大都出于对“理性”的节约。对于表面现象的认同统治者人们的行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更加频繁地、不假思索地去采取行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是社会默契知识,读完大学却不了解这些,说是白读了大学的确不算过分。虽然中国没有日本的“年工序列”制度,现实中重视经验多于对理论的认同。现实中,人类的所有缺点都真实存在着,谣言中伤、告黑状、推卸责任、扯皮、掩盖错误、形式主义……当然,这是少数情况。若是夸大其影响就会阻碍行动。

首先要适应,然后才有改变的可能。

首先是一器,然后才有为人的可能。

活着,是第一要务。

信息的确重要,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及早规划自己人生的信息。

人活着需要一种气势,一种力量,这种气势和力量并不完全来自科学的认知,更多地来自一种文化认同,一种自我认同,一种价值认同。这该是人文的主旨吧。

重新认识世界,“万物如刍狗”,有悲喜感情的是人,不是世界。要有热情,热情比才华更重要。也可说是情商吧。要有充足的自信。最佳的自信是:我也许现在还缺少一些什么,但是,我一定能够全力以赴赶上的!

在商业操作的种种技巧之外,在对人的种种本能进行淋漓尽致的利用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之为文化的存在不离不弃地伴随着你,赐予你力量!

 

评论

热度(1)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